【办学思想大讨论】构建跨学科育人共同体: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推动“五育融合”协同育人新实践

发布者:电信学院发布时间:2025-04-15浏览次数:12

(新闻网讯 史可)为深入贯彻学校“办学思想大讨论”部署,探索五育融合与学科交叉机制建设,2025年3—4,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任超带领学生工作团队开展为期一个月“互鉴·融合”跨学院调研行动。调研聚焦时尚与传媒学院、旅游与航空学院、智能商务学院三大特色院系,围绕“场景浸润—案例剖析—实践赋能”三维路径,系统挖掘不同学科育人资源与思维模式的融合潜力,推动构建跨学科育人共同体新机制。

场景浸润:多元学科融合,催生育人新实践

在时尚与传媒学院创意工坊,调研团队现场观摩了“设计思维育人”的系统实践。从面料甄选到创意设计,从数字打版到成衣制作,完整呈现产教融合全过程。学生创作的“非遗活化”系列作品将楚绣技艺与现代服饰设计深度融合,创新构建“技艺传承+文化创新”的双核育人路径。

旅游与航空学院民航实训基地则以5G+VR技术构建“情境-任务-反思”三维教学环境,模拟空中应急处置等18类典型工作情境,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政元素融合,打造出“专业筑基、思政铸魂”的课程育人样态。

案例剖析:机制重塑推动协同育人提质增效

在专题座谈交流环节,各学院围绕机制创新与文化育人开展深度研讨,提出多项值得推广的优秀做法。

旅游与航空学院的“美育+”育人矩阵构建起“三维立体”育人体系,包括:通过红色艺术实践强化价值引领的“美育与党建融合”;结合形体训练和心理剧开展的“美育与健康协同”;以及以职业体验为依托的“美育与实践融合”,三者共同助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时尚与传媒学院形成的“三阶递进”学风建设模式亦具典型意义:课前建立“教学督导—专业教师—学生干部”三级查课体系,课中推行“课前三分钟”互动机制,课后联通“创作工坊—企业导师—行业赛事”三位一体进阶路径。近三年学生累计获国际设计大奖27项,有效提升了专业发展与就业质量。

实践赋能:劳动教育融合专业场景,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在智能商务学院,调研组深入“青年+”劳动工坊学习交流。该工坊以“责任田制+工坊自治”模式运行,在600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内构建出“农耕实践—产品研发—电商运营”一体化育人场景。全院22个班级通过认领责任田,开展“智慧农业物联网”“文创农产品开发”等37项创新项目,推动劳动教育从理念走向实效,实现五育融合实践落地。

同时,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建设,拟将劳动实践纳入第二课堂学分管理体系,构建涵盖过程性、增值性和成果性在内的三维评价标准,并通过劳动日志、项目路演、成果展销等形式,使劳动育人成效实现“可感、可知、可量”,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队伍锻造:双线发展构建育人队伍新格局

在构建跨学科育人共同体的过程中,学工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同步推进。2025年3月27日至29日,由学工处、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联合主办的“职业院校辅导员科研素养提升与名师工作室建设研修班”在武汉成功举办。来自全国18所高职院校的50名思政骨干参与交流研讨。

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工团队全员参加研修,围绕辅导员“双线发展”战略,以“理论赋能+实践创新”为导向,深入开展跨校学习与经验共享。在互动交流中,团队成员汲取兄弟院校先进经验,拓宽了视野,也为今后思政工作注入了新动能

展望未来:打破边界、共育新人

本轮跨学院调研正值学校“办学思想大讨论”持续推进之际。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团队通过跨学院联动,积极探索打破“五育壁垒”和学科壁垒的新路径,推动协同育人不断深化。光电学院将依托“育人创新实验室”,把时尚设计的审美思维、民航服务的系统思维、商业运营的创新思维有机融入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多学科融合、多维度协同、多路径赋能”的育人新机制,真正实现“学科有界、育人无界”的办学愿景。

这一探索不仅推动“学科交叉+五育并举”的融合实践迈上新台阶,也为学校全面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参考样本。

 (审核 任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