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万夏子)七月武汉骄阳似火,东湖荷香沁人心脾。7月12日上午,第十二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组委会扩大会议暨职业院校“五金”建设研讨会在武汉职业技术大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承办,得实天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汇聚了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共话信息通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会议以“产教深度融合,助推职业教育‘五金’建设”为主题,深入探讨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五金”(精专业、精课程、精师资、精基地、精教材)的系统化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各位嘉宾围绕职业教育“五金”建设,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行业副总经理方敏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中信科移动作为信息通信领域的 “国家队”,始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通过构建虚拟仿真环境、建设产业融合实训中心、推动 “双师型” 教师转型等,将企业资源与教学需求无缝对接。未来,公司计划将 6G、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纳入竞赛内容,并依托 “一带一路” 推广竞赛标准,助力中国职业教育方案走向世界。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行业副总经理方敏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李武强调了信息通信产业的战略意义,指出我国通信产业规模已突破 10 万亿元,但高技能人才缺口达 500 万。他提出,产教融合需突破 “企业供设备、高校用资源” 的浅层模式,构建 “需求对接 — 资源整合 — 成果传播” 的闭环,通过大赛、联合实验室等实现 “课堂与车间、论文与专利、毕业与就业” 的无缝衔接。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俊介绍,该校近日已正式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此次承办研讨会恰逢“双喜临门”。他重点分享了职教101计划的实施成果:通过联合企业组建教材研发团队,以企业真实生产流程为核心开发数字化教材,覆盖7个环节、21个产品、105项典型工作任务,推动课程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俊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李世心阐述了“理论+技能+师范”三位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该校构建了本硕博全层次培养体系,通过“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机制,联合企业培养既能授课又能实操的教师队伍,三次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在俄罗斯等国建立合作机构,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通信与信息学院院长赵洁以“扎根区域、协同育人”为主题,介绍了依托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实践:与中信科合作培养现场工程师,构建“智慧环保、智慧林业”等场景化教学,形成“红色铸魂、绿色赋能、蓝色强技”的三色文化育人体系,学生在西湖论剑等赛事中与清华、哈工大等高校同台竞技并获奖。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冰玉分享了现场工程师创新班的“321 模式”:校企三级人员参与,形成双闭环持续改进机制,将岗位能力需求拆解为课程内容,通过“认知—职岗—试岗”三阶段培养,实现学生与企业岗位的无缝衔接。该校还通过课程思政提升学生职业认同,自主实习学生中95%选择信息通信相关岗位。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通信工程系主任陈朝菊聚焦中高本贯通培养,介绍了对接重庆“33618”产业规划的专业调整:新增通信、智能网联汽车等专业,构建 “中职重基础、高职强专业、本科重创新” 的课程体系,联合企业开发教材并建设实训基地,推动师资通过企业实践提升双师素质。
中信科移动教育业务总监孙中亮解读了大唐杯竞赛的升级方向:围绕数字经济框架,将5.5G、6G、低空经济等前沿技术纳入赛项,通过“基础赛+创新赛”体系,推动学生从专业基础到综合创新的全周期培养。今年创新赛吸引3900支团队参与,学生作品已实现从理论算法到机场信号监测等实际场景的应用。
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
本次研讨会通过深入交流,进一步明确了产教融合、“五金”建设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师资与工程师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杨俊院长表示:“本次研讨会恰逢我校升格职业本科大学之际,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职教101计划的实践让我们明白,职业教育必须扎根产业土壤——从企业全流程中提炼教学内容,让教师深入车间实训,使教材紧跟技术前沿,才能实现课堂与车间的无缝衔接。作为承办方,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深化与中信科等企业的合作,将‘五金’建设融入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专业精、课程实、师资强、基地真、教材新’的新路径,为培养更多支撑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审核:李雪)